最近,有朋友在后台私信留言,说自己四肢不胖,体重也在正常范围内,但就是肚子大,肉多,这是怎么回事呢?
其实,这种情况在现在可说是很常见了,尤其是一些久坐不动的上班族。
四肢纤细,但肚子却像怀了几个月一样,肉松松垮垮的,穿衣服也不好看。
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体内湿气太重导致的。
中医认为:"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阻遏气机。"
在中医理论里,湿气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,有内湿和外湿之分。
外湿多由气候潮湿、涉水淋雨、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;
内湿则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节、过食生冷油腻、缺乏运动等,损伤脾胃,使得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,水液不能正常代谢,从而在体内积聚形成湿气。
正常情况下,我们身体的代谢功能能够将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,并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。
可当体内湿气过重时,就会干扰这一正常的代谢过程。这时候,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,就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。
而腹部是脾胃所在的位置,也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,湿气在这里积聚,就会使得腹部的脂肪更容易堆积,出现肚子胖的现象。
此外,湿气还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,导致气血不畅,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,使得肚子上的赘肉越来越多。
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?
经常有身体沉重、困重的感觉
头部像裹了个什么东西,如同戴了一顶大帽子
舌苔厚腻,边缘有齿痕
大便黏腻,冲都冲不干净
总是感觉睡不够,浑身没劲
皮肤油腻,容易长痘痘
如果以上症状你中招了不少,那就说明你很可能已经被湿气“盯上”了!
既然我们知道了湿气是导致大肚子的“元凶”,那我们又该如何摆脱湿态,重塑轻盈体态呢?
之前我们就讲过,腹部是脾胃的所在位置,所以祛湿的关键就在于健脾。
中医认为,脾主运化,既能运化水谷又能运化水湿。
而脾喜欢燥,不喜欢湿;如果脾虚就容易生湿,而且湿气重还会反过来加重脾虚,形成恶性循环。
所以,想要祛湿,就必须健脾祛湿同时进行。
饮食调理
中医讲究 “药食同源”,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,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。
日常生活中,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,比如薏米、芡实、白扁豆、山药、茯苓等。
薏米,又被称为薏苡仁,它性凉,味甘、淡,有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等功效。
可以将薏米和红豆一起煮成薏米红豆粥,这可是经典的祛湿食疗方。并且红豆也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,两者搭配,祛湿效果加倍。
运动锻炼
运动是祛湿的重要手段之一。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,增强脾胃功能,帮助身体排出湿气。
像慢跑、快走、站桩、太极拳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。每周坚持运动 3 - 5 次,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,让身体微微出汗,湿气就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。
运动不仅能祛湿,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,让你充满活力,可谓一举两得。
艾灸祛湿
艾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,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,可以起到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的作用。
比较常用的祛湿穴位有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丰隆、关元等。
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大穴,艾灸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;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艾灸它能健脾利湿;丰隆穴则是化痰祛湿的要穴,艾灸丰隆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痰湿;关元穴能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,增强人体的阳气,抵御湿邪入侵。
艾灸时,可以用艾条温和灸,将艾条点燃后,距离穴位皮肤 2 - 3 厘米,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但不灼痛为宜,每个穴位艾灸 10 - 15 分钟,每周艾灸 2 - 3 次。
注:艾灸后要避免受凉,适当补充温水,小口慢喝,阴虚火旺体质,容易上火的情况,可以咨询专业医师,制定艾灸方案。
拔罐刮痧
拔罐和刮痧也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法,拔罐是利用罐内负压,使罐吸附在皮肤上,促进局部气血运行,达到祛风散寒、祛湿通络的目的。
刮痧则是通过刮板在皮肤表面反复刮拭,使皮肤出现痧痕,从而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、排出湿气。但操作要注意掌握好力度和方法,避免刮伤皮肤。
拔罐和刮痧后,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适当补充温水,小口慢喝。
中药调理
如果体内湿气比较严重,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药来调理。
例如,茯苓、白术、薏苡仁等,在调理身体的同时,也有助于减少体内多余的水分和脂肪。
但中药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行,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,合理用药,切不可自行盲目服用。
其次,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在选择健脾祛湿的方法时,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进行合理选择,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。
湿气一走,身体的代谢功能恢复正常,肚子自然会慢慢变小。
不过,祛湿是个长期工程,不能急于求成。
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才能彻底和“游泳圈”说拜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