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至真堂资讯 > 中医养生

韩瑞阳:补脾与健脾的顺序,很多人都没选对

来源:至真堂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8-10     浏览次数:3475次

天气一热,吃饭这件事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就不太美好了。


很多父母发现孩子特别容易积食,吃的很少,也难以消化,脾胃真的那么差劲吗?


也有人知道自己的脾胃不好,早早的就用补脾胃的药材进行调理,可迟迟不见起效,这是为啥呢?


因为“补脾”“健脾”的顺序选择,太重要了。




中医讲:脾主运化、升清化浊


我们吃下去的食物,通过胃的消化、脾的运化,变得精纯而微小,随后通过脾胃升清化浊的作用,将它运送到全身。


整个过程中,脾气是实现这个功能的主要力量。


脾胃运转是过程、脾运转则依靠脾气作为动力;我们吃的食物,能够变得精纯而微小、化生为人体所需的气血,都要依靠脾气来推动。


“健脾”和“补脾”的差异点就在这里,一个是过程、一个是脾气。




“健脾”就是让脾变得强壮有力,使得脾运转的更好。


所以,清除脾胃里的障碍,让脾的运转变得轻松,是健脾的关键所在


何为脾胃中的障碍?湿、痰、食滞


外感湿邪,脾就变得更为虚弱,不能很好的运化食物,水气停留,则湿气充斥,久而久之凝聚成痰。


常见:不想吃饭、胸闷、痰多、容易困倦、舌体胖大、舌苔白腻等。


暴饮暴食,不规律,损伤脾胃,食物停滞不能运化,为食滞。


常见:食后腹胀、吐酸水、嗳气,严重者呕吐等。


故而健脾,应当:化湿、祛痰、消滞,通常的健脾之物都兼有这些功效。


例如:健脾化湿的茯苓、苍术、白术等;健脾祛痰的陈皮、半夏等;消食健脾的山楂、麦芽等。




“补脾”,补的是脾气,是补脾运转的动力


不论是通过食物还是药物,都需要经过脾的运化之后,才能发挥作用。


当身体里没有痰、湿等病理产物存在时,补一点点的动力,就能很好的推动脾的运转。


所以通常我们在补脾时,多适用于单纯的“脾气虚”;例如:党参、红枣、甘草、糯米等。




脾虚症状,病因不同,调理的方法也不同。


因饮食伤脾、外感湿邪伤脾、情志不畅肝郁等导致的脾虚,要兼顾:气滞、食滞、痰湿中阻等,先多用健脾的方法,清除身体里的湿、痰、食滞等后,再用补脾的方法。


因疲劳、困倦、年老体衰导致的脾虚,通常为单纯的脾气虚,可运用补脾的方法;如果是因为时间太长脾失去了很好运转的能力,已经有了障碍病症产物,就得先健脾。


临床发现,通常脾虚的病人,单纯的脾气虚的人较少,大多都是虚中有湿,所以面对脾虚的症状,应先健脾,后补脾。